本報訊(記者高長嶺李英華)“在中試階段,我們選育的制種雜交小麥畝產從300公斤提高到400公斤,可以說實現了較大突破。”5月30日,在位于鄧州市湍河辦事處的國家項目雜交小麥產業化基地里,張風廷說。
張風廷是北京雜交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,該中心隸屬于北京市農林科學院。北京農林科學院主持著國家“十三五”重點研發計劃“小麥雜種優勢利用技術與強優勢雜交種創制”項目,全國有30多個研究團隊參加了這一項目。
他介紹,位于鄧州市的雜交小麥產業化基地有育種試驗田430多畝,今年經過收獲測產,其中一個雜交小麥組合在中試制種中表現優異,畝產達到400公斤,而此前的最高畝產為300公斤。在通常情況下,制種產量提高10%就讓人十分欣喜,此次一舉提高30%以上,雖然是中試階段,亦讓科研人員備受鼓舞。未來基地將對這個雜交小麥組合進一步完善制種技術,擴大試驗種植面積。
“小麥屬于自花授粉植物,如欲得到雜交種,可以讓母本的雄蕊發育異常造成花粉敗育,再讓父本小麥的花粉為母本小麥授粉。我們發現有一種小麥,在北緯30°到北緯33°之間花粉敗育,非常適合用于雜交制種,這種小麥就是光溫敏不育小麥。”張風廷解釋,經過七八年在同緯度比較,研究人員發現在南陽盆地雜交小麥制種產量最高,因此2017年在鄧州設立了雜交小麥產業化基地。
近年來,雜交小麥研究團隊已經選育了8個小麥品種,其中京麥179通過國家審定。在河北、北京、山西等北部冬麥區,其抗旱、抗寒、高產特征明顯,在大面積生產示范田中畝產達六七百公斤。
據了解,雜交小麥是21世紀小麥產量大幅提升的首選途徑,它的大面積應用對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具有重大意義。北京雜交小麥研究團隊歷經20多年的自主創新,全面系統地攻克了雜交小麥育種難題和產業技術瓶頸,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利用不育系實現雜交小麥商業化的國家。
[文獻類型]:報紙
[文獻出處]:《河南日報 》2019年06月01日